
日本汽车巨头遭遇滑铁卢:销量暴跌背后的原因解析

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日产的危机正成为这场风暴中的典型缩影。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日产汽车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万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5%。这一数字不仅令人震惊,更凸显出这家拥有92年历史的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裁员只是第一步。日产还宣布将关闭三家工厂,其中包括备受瞩目的九州电池工厂。这座原本承载着日产追赶比亚迪等新能源巨头希望的重金项目,如今却因财务压力被迫叫停。
这一切的背后,是日产预计将迎来史上最高亏损——净亏损高达7000亿至7500亿日元。相比上一年4495亿日元的净利润,这一数据的变化无疑揭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急转直下。
全球裁员2万人,日产迎92年最大亏损
根据NHK的最新报道,日产已明确追加裁员1.1万人,加上去年11月计划裁减的9000人,总规模扩大至2万人,占现有员工总数的15%。
重组范围波及全球,不仅限于人力裁减。今年6月,日产位于泰国的一家工厂将率先关闭,另外两家工厂的具体地点尚未公布。
更令人关注的是,日产在日本九州的LFP电池工厂计划被取消。该项目原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并获得政府557亿日元的补贴支持。其目标是将电池成本降低20%-30%,年产能达到5GWh,被视为日产电动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然而,面对巨大的财务压力,这一项目最终沦为业绩失血下的牺牲品。
数据显示,日产第四次下调了2024财年的盈利预期。尽管全年销售额上调至12.6万亿日元,但营业利润仅为850亿日元,同比下降85%。更重要的是,预计净亏损将达到7000亿至7500亿日元,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历史新低。
这种消极信号让市场对日产的信任迅速下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已将其信用评级从Baa3下调至Ba1,即“垃圾级”,并维持负面展望。
与此同时,日产自2021年以来首次取消分红,进一步打击了股东信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前CEO内田诚被迫离职,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临危受命,能否带领日产走出困境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销量下滑与产能利用率低下:危机的深层原因
日产的溃败,最直观地反映在其销量和产能利用率上。2024年,日产全球销量为335万辆,同比下降3%。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惨淡,全年销量仅为69.6万辆,较2021年“腰斩”一半。
进入2025年后,这种下滑趋势仍未止步。第一季度,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12.1万辆,同比暴跌29.5%。而在日本本土,2024年销量也下降了1.1%,仅售出47.5万辆。
尽管美国市场实现增长,全年销量达92.4万辆,同比增长2.8%,但从产能利用率来看,隐患依然明显。GlobalData数据显示,日产在美国、中国和日本工厂的稼动率分别为57.7%、45.3%和56.7%,远低于行业普遍认为的80%盈亏平衡点。
低稼动率意味着固定成本无法有效分摊,闲置资源成为企业运营的巨大负担。这也是日产选择关停部分工厂,集中资源应对危机的主要原因。
新CEO临危受命,能扭转局面吗?
回顾过去五年,日产的溃败早已埋下伏笔。前CEO内田诚曾承认,管理层的错误决策是导致当前局面的重要原因。这些错误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首先,错判了电动化节奏。作为电动车领域的先驱,日产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聆风。然而,当特斯拉Model 3横扫全球时,日产却未能及时加大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研发投入,错失了关键机遇。
其次,错判了主力市场需求。在北美市场,日产未能推出混动车型,仍主推燃油车和纯电车型,结果被丰田、本田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三缸化”策略更是引发消费者不满,导致奇骏销量从17.5万辆骤降至7.1万辆。
面对严峻形势,日产正在调整策略。针对北美市场,日产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搭载全新三合一动力系统的下一代聆风,续航里程有望达到600公里,试图重新夺回电动细分市场的地位。
在中国市场,日产则寄希望于其历史上第一款“智能车”N7。这款定位为“10万级科技电动车”的产品,搭载高通骁龙8295P芯片、L2+辅助驾驶系统以及天演架构的三电技术。上市首小时订单破万的成绩,显示出日产正在逐步找回市场节奏。
尽管如此,留给日产的时间已经不多。全球新能源车市的大洗牌中,不少品牌或退守或崩盘,即使是像日产这样的百年车企,也无法独善其身。但正如N7所展现的潜力,日产的电动化转型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