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饿了么骑手猝死事件频发,平台经济下的权益保障亟待完善

自2025年以来,中国外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即时配送需求,各外卖平台纷纷推出“减负增收”举措,试图改善骑手的工作条件。
京东率先在社交平台发布声明,宣布为全职骑手上五险一金,并优先为骑手家属提供岗位等福利待遇。随后,美团也宣布计划在2025年第二季度逐步为全职与兼职骑手缴纳社保并提供意外险。早在2023年,饿了么便启动了社保缴纳试点项目,推进“新职伤”保险覆盖范围。今年2月20日,饿了么进一步发文称,平台已从多个方面改善骑手待遇,包括用餐、劳动保护和生活福利。
然而,近期山东发生的两起外卖员猝死事件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尽管各大平台声称正在努力改善骑手工作条件,但这些措施似乎并未真正落地。根据封面新闻报道,山东某饿了么站点的两名连襟骑手在半个月内相继猝死,去世前连续三天每天工作时长均超过11小时。
鉴于此,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相关部门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主要外卖平台企业。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相关平台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合法规范经营,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各方需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切实保障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推动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这不禁让人质疑:作为外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在京东与美团争夺骑手资源的大战中,骑手的生活状况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他们的生存困境是否有所缓解?
PChome通过实地采访街头骑手,倾听到了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
时间换金钱:高强度劳动成常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传播系主任孙萍在其著作《过渡经济》中指出,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骑手群体而言,他们的时间观念往往被定义为“底层时间”或“非正规时间”,这种时间概念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朝九晚五”和“带薪加班”。饿了么骑手周明(化名)对此深有体会,他无奈地表示:“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通常要到晚上8点才能收工,偶尔还会接夜班单,虽然夜班不强制,但没有加班费也没有底薪,收入完全取决于跑了多少单。”
相比之下,美团骑手张原(化名)则面临着更严格的夜班安排。“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夜班是强制性的,如果不接夜单就会被扣钱,而且一旦超时还要罚款3元。”张原坦言,他的日均订单量约为40至50单,但由于商家出餐延误等原因,他常常需要焦虑地等待。而京东平台则在工作时长上相对宽松,“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左右就能下班。”一位京东小哥李洋(化名)说道。
不同平台的工作时长直接影响了骑手的工作状态。饿了么虽无强制夜班,但因收入与接单量挂钩,骑手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以提高收入;美团的长时间工作制度使骑手长期处于疲劳驾驶状态,表面上看似自由,实际上却被困于算法设定的时间框架中;而京东较短的工作时长不仅减轻了骑手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对骑手职业的认知。
谈及单价与单量,周明显得十分无奈:“现在什么都难做,总得活下去吧。疫情后,外卖行业涌入大量新人,大家抢着接单,平台单价也随之下降,从过去的8-9元降至如今的6.3元左右,只能靠多接单来弥补损失。”
“美团每单大约5元,价格多年未变。”张原补充道。
为了减少骑手收入,美团通过降低单价和增加等待时间的方式诱导骑手接更多订单,从而提升其对平台的依赖度。部分美团骑手因此转向饿了么或京东平台,吸引他们的正是更高的单价。然而,即便如此,平台苛刻的超时罚款机制仍让骑手苦不堪言。
“不管是因为系统问题还是用户拒单,最终责任都落在骑手身上,罚的也是我们的钱。”周明叹息道,“每次超时都会被扣3元,遇到差评或投诉更是直接扣除500-1000元。”说完,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准备赶往下一个订单地点。
相比之下,京东的规定更为人性化:“即便超时,最多也只是扣1元左右。”李洋解释道。
在外卖行业的激烈竞争下,饿了么和美团在工作时长、夜班安排及收入罚款等方面似乎并未做出实质性改变。京东则凭借更合理的工作制度吸引了更多年轻且能力较强的骑手加入。今年4月初,京东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声明”赢得了广泛好评,其实际行动也为骑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3年我国外卖员月均收入为6803元,显著高于蓝领群体平均月收入6043元,位列前三甲。然而,这一“高薪资”背后隐藏的是长达12小时甚至更久的工作时长。无论是强制性还是自愿选择,骑手们普遍认为只有延长工作时间才能获得更多收入。在系统的逻辑中,时间比安全更重要,超时罚款的背后往往是顾客的差评与投诉,而这两种情况带来的高额罚款最终流入平台账户。
尽管各大平台宣称致力于改善骑手待遇,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饿了么和美团在工作时长、夜班安排及收入罚款等方面依旧维持原有模式,而京东则在工作时长和超时罚款方面表现得更加人性化,吸引了更多优质骑手加盟。
风险重重:半数骑手曾经历交通事故
孙萍的研究显示,47.8%的受访骑手曾遭遇过交通事故,包括轻微剐蹭和摔倒等情况。然而,绝大多数骑手并未享有任何形式的保险保障。
近年来,“外卖骑手猝死、家属索赔遭拒”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新京报》曾报道,2022年3月20日下午,一名外卖骑手田某猝死于出租屋内,两天后才被发现。保险公司以“超出合同规定的死亡时间”和“不在工作岗位”为由拒绝理赔。类似事件还有2023年8月8日晚,骑手徐某在平台将工作状态转为“收工”后不久晕倒在公厕,送医后宣告病危,次日不幸离世,保险公司同样以“未在工作时间和岗位”为由拒绝赔偿。
外卖行业节奏快、风险高,骑手因长时间穿梭于城市道路而面临更高的职业病和突发疾病概率。若能在患病期间获得适当补偿,不仅可以帮助骑手维持基本生活,也能减轻家庭负担。
不少骑手,尤其是年长者,对“社保”一事尤为关注。“每月扣除600元用于购买意外险和医疗保险,虽然不多,但在发生事故时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周明提到社保时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但很快又黯淡下来,“如果能上社保当然好,但现在平台根本不给上。”
2025年2月,饿了么发布文章称,自2023年起已在部分城市试点为蓝骑士缴纳社保,并持续加大对稳定骑手的补贴力度。然而,两年过去了,这一计划仍在试点阶段,骑手们的期待似乎遥不可及。
“京东提供五险一金,可惜我年龄太大,不符合条件。”周明羡慕地说道,“我身边有些同事去了京东,主要是看中了五险一金带来的保障。”
“我们确实上了五险一金。”一位京东全职小哥肯定地回答道。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已为1万名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
“美团也开始缴纳五险一金了,但条件很苛刻,比如需要达到一定的平台要求,且支付宝上不能有任何欠款。”一位美团小哥在等红绿灯时说道,“但我还没还清欠款,所以暂时无法享受这项福利。”
5月13日,美团官方在社交平台宣布,已在江苏南通等地试点“先缴后补”政策,未来将逐步向区域内全部骑手开放,并计划覆盖全国。不过,骑手们对此仍持观望态度。
“平台目前还不给上社保,但有意外险总比没有强。”张原无奈地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骑手与平台签订的是劳务协议而非正式劳动合同,平台借此规避潜在的交通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此,骑手并非真正的受益者。
在与PChome交流时,多位美团和饿了么骑手表达了对社保的渴望,但也坦言平台不愿承担相应成本。“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尤其疫情后,一波波失业潮导致很多餐馆倒闭,其他行业的人纷纷转行送外卖。平台根本不怕员工流失,你不干自然有人干。”周明总结道。
尽管部分骑手对社保表现出抗拒情绪,认为回老家后转移手续繁琐,或者担心失去自由,但总体来看,大多数骑手仍希望获得更全面的保障。对于企业而言,提供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不仅能降低骑手医疗费用,还能增强其归属感,进而减少人员流失,节省用工成本。
然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京东、美团和饿了么虽逐步尝试为骑手缴纳社保,但漫长的试点周期和严苛的门槛使得多数骑手难以真正享受到这项福利。缺乏议价能力的骑手群体只能被动接受现状。
平台竞争下的隐忧:骑手并未活得更好
当前,外卖平台之间的竞争看似激烈,但实际上骑手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改善。
表面上,各平台纷纷出台“减负增收”政策,试图展现对骑手的关怀,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从工作时长来看,饿了么和美团的骑手依然深陷长时间劳作的泥沼,每日工作超12小时成为常态,疲劳驾驶和精神压力成为日常。即使京东在工作时长上有所优化,但能否保持优势仍有待观察。
收入方面,单价持续下滑,单量竞争愈演愈烈,骑手只能通过疯狂接单维持生计。同时,平台严苛的罚款机制使本就微薄的收入雪上加霜。
至于社保保障,尽管各大平台有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